央行放大招!MLF利率“变脸”,楼市、股市要嗨?

2025-03-28 22:24:55 货币市场 author

央行改革MLF操作:告别统一利率,拥抱市场化

MLF操作方式重大调整:多重价位招标,利率政策属性退出

中国人民银行宣布,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体系流动性,更好地满足不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差异,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将迎来重大变革。央行将告别以往的单一利率中标模式,转而采用固定操作量、利率招标、多重价位中标的方式(类似于美式招标)。2025年3月25日,央行将开展450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。

专家解读:降低银行负债成本,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

一位权威专家指出,MLF不再设定统一的中标利率,这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引导作用已完全退出。据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,此举旨在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,缓解其净息差压力,从而增强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。

MLF政策利率淡出:水到渠成的改革之路

历史上,MLF利率曾承担着中期政策利率的角色,但同时也暴露出政策利率过多、关系复杂等问题。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,央行主要政策利率是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,并逐步淡化其他期限工具利率的政策色彩。

本次MLF操作改为多重价位中标,取消了统一的中标利率,完成了MLF利率政策属性的彻底淡化,也标志着潘功胜“6·19”讲话中关于政策利率体系的调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。上述专家认为,MLF政策利率的淡出是循序渐进、精心设计的,最终实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。

央行流动性工具箱更加丰富:精准调控,兼顾多重目标

回顾近期央行的工作,可以发现其对MLF政策利率属性的淡化采取了渐进式策略:首先,自去年7月起,MLF操作时间统一推迟至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公布之后,实现了LPR与MLF利率的“解绑”。其次,去年7月还明确MLF操作采用利率招标方式,且从每月的MLF公告中可以看出,参与机构的投标利率有高有低,区间宽度逐步扩大,这有助于锻炼机构的市场定价能力。第三,去年10月启用了买断式逆回购工具,同样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,经过半年的持续操作,市场机构对此已不再陌生,因此在MLF操作中推广也顺理成章。

另有业内专家表示,MLF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,与其他各类期限工具共同构建了央行的流动性工具体系。在政策利率属性淡出后,MLF的工具定位更加清晰,即专注于提供一年期流动性。目前,央行的流动性工具箱已经非常丰富,期限分布也更加合理,长期有降准、国债买卖,中期有MLF、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,短期则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、临时隔夜正/逆回购等。未来,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将更加高效精准,调控力度和节奏也将更加科学灵活,从而更好地兼顾多重目标。

MLF操作再次净投放:释放适度宽松信号

本月MLF净投放630亿元:2024年7月以来首次

中国人民银行宣布,将于3月25日开展450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。

本月MLF到期量为3870亿元,因此本次操作实现了630亿元的净投放。值得关注的是,这是自2024年7月以来,MLF首次实现净投放。

专家分析: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,资金成本有望下降

业内专家认为,MLF操作再次净投放,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。自去年10月央行启用买断式逆回购以来,买断式逆回购余额逐渐增加,减轻了MLF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压力,MLF余额也从峰值的7.3万亿元逐步降至约4万亿元。今年以来,央行继续灵活运用多种工具投放流动性,1-2月买断式逆回购、MLF合计净投放超过1.3万亿元,有效保持了流动性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。

专家预计,在采用多重价位中标后,MLF资金成本将总体下降,从而缓解银行的净息差压力。机构在投标MLF时,通常会参考市场化的融资成本。目前,国有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约为1.95%,其他中小银行的利率可能更高。该专家表示,采用多重价位中标能够更好地反映机构差异化的资金需求,并充分发挥机构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。

未来展望:MLF操作的市场化与精准调控

央行对MLF操作方式的改革,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。通过多重价位招标,央行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,引导资金流向,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。

可以预见,未来的MLF操作将更加灵活,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流动性状况,适时调整操作规模和频率,更好地发挥MLF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、引导市场利率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。 同时,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, 央行将持续致力于营造一个更加稳定、高效的金融环境,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