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募基金内卷加剧!增强策略ETF崛起,掘金还是韭菜?

2025-05-21 11:05:29 基金定投 author

公募基金“内卷”新战场:增强策略ETF的崛起与隐忧

当“躺平”不再奏效:ETF市场的白热化竞争

ETF,交易所交易基金,本该是懒人投资的福音,是被动投资理念的完美载体。然而,在中国这个什么都要卷一卷的土地上,连ETF也难逃“内卷”的命运。当大家都一股脑地涌入宽基ETF市场,复制粘贴着沪深300、中证500的走势时,差异化就成了唯一的出路。公募基金们开始绞尽脑汁,试图在红海中寻找一丝蓝海,增强策略ETF便应运而生。

传统被动ETF,比拼的是规模、流动性和先发优势。谁的盘子大,谁的交易活跃,谁先抢占了市场,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。对于后入局者而言,想要在这些方面与老牌基金掰手腕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增强策略ETF则试图打破这种僵局,将主动管理的元素融入被动跟踪,试图在指数收益的基础上,再“增强”那么一点点。这“一点点”,就成了公募基金们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。

A500增强ETF:看似蓝海,实则红海?

中证A500指数,汇集了A股市场中市值中等的500家企业,被视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。然而,这条赛道也早已挤满了各路玩家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摩根、国泰、天弘等基金公司纷纷祭出增强策略ETF的大旗,试图通过主动选股、量化模型等手段,战胜指数,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。第一只追踪中证A500指数的增强策略ETF已经成立,并且募集规模喜人,这似乎预示着增强策略ETF的春天已经到来。

然而,真的是春天吗?要知道,增强策略ETF并非什么新鲜事物,早在多年前就已出现。但为何一直不温不火?原因很简单,增强策略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想要战胜指数,需要基金经理具备极强的选股能力、择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。而在A股市场,散户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,市场波动剧烈,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因素,都给增强策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更何况,市场上充斥着各种“伪增强”产品,挂着增强的羊头,卖着被动的狗肉,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的利益。

因此,A500增强ETF看似一片蓝海,实则暗流涌动。在投资者蜂拥而至之前,需要冷静思考,擦亮双眼,看清这背后的风险与挑战。

增强策略ETF:主动管理的“遮羞布”还是差异化竞争的利器?

海外经验的“水土不服”:主动ETF真的是灵丹妙药?

摩根资产管理中国认为,海外主动ETF的蓬勃发展,是ETF走向成熟的自然结果。这番话听起来颇有道理,但仔细推敲,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。诚然,在成熟的欧美市场,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,市场有效性较高,主动管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。但在中国,A股市场向来以波动剧烈、散户众多著称,市场有效性相对较低,这为主动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,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国和海外的监管环境、投资者结构、市场文化都存在巨大的差异。照搬海外经验,很容易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情况。例如,海外主动ETF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,基金经理的操作更加规范,投资者也更加理性。而在中国,信息披露可能存在滞后或不完整,基金经理的操作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,投资者也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。因此,海外主动ETF的成功经验,在中国未必能够复制。

增强策略:超额收益的幻觉与风险

增强策略ETF的核心在于“增强”,即通过主动管理,力争超越指数的收益。然而,超额收益并非唾手可得,它需要基金经理付出大量的努力,并且承担相应的风险。常见的增强策略包括主动选股、行业轮动、量化模型等。这些策略各有优劣,但都无法保证稳定地战胜指数。

主动选股需要基金经理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扎实的投资功底,能够准确地判断个股的价值和成长潜力。然而,A股市场向来以“炒概念”、“讲故事”著称,价值投资往往难以奏效。行业轮动需要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有深刻的理解,能够准确地预测不同行业的兴衰。然而,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,基金经理的判断也可能出现偏差。量化模型则依赖于历史数据和算法,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,导致模型失效。

更重要的是,增强策略往往会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。频繁的交易会增加交易成本,而主动管理则需要支付更高的管理费用。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投资者身上,蚕食投资者的收益。

公募渠道的“一厢情愿”:规模、流动性与先发优势的悖论

有资深公募渠道人士认为,纯被动ETF的竞争主要拼规模、流动性和先发优势,后入局者很难竞争过赛道中已经发展成熟的产品。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:规模、流动性和先发优势并非万能的。如果一只ETF的业绩长期落后于同类产品,那么即使规模再大、流动性再好、先发优势再明显,最终也会被投资者抛弃。

更何况,增强策略ETF的出现,并非为了彻底颠覆被动ETF的竞争格局,而是为了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。如果公募基金将增强策略ETF视为“救命稻草”,试图通过它来快速做大规模、提高市场份额,那么很可能会适得其反。因为,增强策略ETF的成败,最终取决于其能否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。如果增强策略ETF的业绩平平,甚至不如被动ETF,那么投资者自然会选择后者。

投资者的新选择?私募与散户的“韭菜”之路

私募的“精明”算盘:透明性与超额收益的矛盾

增强策略ETF的出现,似乎为追求超额收益的私募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。一方面,ETF本身具有较高的透明度,持仓信息公开透明,可以满足私募机构对于投资透明性的需求。另一方面,增强策略ETF又试图通过主动管理,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,这似乎也符合私募机构追求超额收益的偏好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
私募机构选择增强策略ETF,真的是出于对透明性的追求吗?恐怕未必。私募机构更看重的,是能否通过各种手段,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。如果增强策略ETF的业绩足够亮眼,那么即使其透明度稍逊一筹,私募机构也会趋之若鹜。反之,如果增强策略ETF的业绩平平,那么即使其透明度再高,私募机构也会敬而远之。

更重要的是,私募机构往往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和丰富的投资经验,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进行主动管理,而不是将资金交给公募基金来打理。因此,私募机构选择增强策略ETF,很可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配置工具,而不是核心投资标的。

散户的“狂欢”:追逐锐度与超额收益的盲目

对于广大散户投资者而言,增强策略ETF的吸引力似乎更大。一方面,增强策略ETF既能提供相对透明的指数收益,又能通过策略优化挖掘超额回报,这似乎满足了散户投资者既想稳健收益,又想博取高收益的心理。另一方面,增强策略ETF的门槛较低,交易便捷,也更容易被散户投资者所接受。

然而,散户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,他们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,盲目追逐热点,最终成为被收割的“韭菜”。增强策略ETF虽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,但其背后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因素,散户投资者往往难以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散户投资者往往对超额收益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,他们更容易被“增强”二字所迷惑,忽略了其潜在的风险。

因此,散户投资者在投资增强策略ETF之前,需要充分了解其投资策略、风险因素和费用结构,切勿盲目跟风,追涨杀跌。更重要的是,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,不要将全部身家都投入到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中。

多元化需求的“伪命题”:增强策略ETF真的能满足投资者?

公募基金认为,增强策略ETF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。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,但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:投资者的需求并非简单的多元化,而是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。不同的投资者,其风险偏好、收益目标和投资期限都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
增强策略ETF虽然试图通过不同的增强策略,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需求,但其仍然是一种标准化产品,无法完全满足所有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增强策略ETF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因素是相对固定的,无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。因此,投资者在选择增强策略ETF时,需要仔细评估其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,切勿盲目追求多元化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