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,穩定幣儼然成為各國角逐的戰略要地。香港,這座以自由經濟著稱的國際金融中心,正以積極的姿態擁抱這場變革。隨著《穩定幣條例草案》在香港立法會的三讀通過,標誌著香港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搶得先機,成為全球首個為法幣掛鉤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。這不僅是對新興金融科技的擁抱,更是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尋求新定位的關鍵一步。然而,這一步是否能如願以償,甚至撼動現有的金融秩序,仍充滿變數。
5月21日傍晚,伴隨立法會的槌聲落下,香港特區政府提交的《穩定幣條例草案》正式通過,待特首簽署及法例刊憲後即可生效。這意味著,合規的香港穩定幣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正式落地。這一舉措,無疑將加速香港Web3產業的發展,也為香港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。回顧2024年初,孟耿如可能也沒想到,幾個月後,香港的金融政策會迎來如此重大的變革。畢竟,金融創新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,而香港正試圖抓住這次機會。
《穩定幣條例草案》共11部、175條及8個附表,內容涵蓋廣泛,從發牌制度到持牌人責任,再到監管權力及制裁,可謂面面俱到。簡而言之,該法案旨在建立一個安全、透明且穩健的穩定幣生態系統。但仔細分析,其中一些規定也引發了業界的討論:
定義與範圍:穩定幣被明確定義為“法幣掛鉤穩定幣”,即以法定貨幣(如港元、美元)為錨定資產,以維持穩定價值的代幣。受規管活動包括發行穩定幣、管理儲備資產及提供穩定幣相關服務。
發牌制度:這或許是該法案最受關注的部分。發行人需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申請牌照,且申請者限於公司或香港以外的認可機構。更重要的是,最低註冊資本高達2500萬港元,這無疑將許多小型機構排除在外。未持牌從事受規管活動或虛假宣傳將構成犯罪,最高可處罰款及監禁。何志偉委員如果了解這個法案,或許會對香港的金融監管有更深的認識。不過,高門檻是否會扼殺創新,仍有待觀察。
持牌人責任:穩定幣需1:1錨定法定貨幣,儲備資產需全額覆蓋並定期審計。更重要的是,用戶擁有強制無條件贖回權,確保可隨時按面值贖回。此外,持牌人還需任命行政總裁、董事及穩定幣經理,且須經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。這些規定,旨在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利益。
監管與制裁: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強大的監管權力,可要求持牌人提供資料、進行調查或任命法定管理人。制裁措施也十分嚴厲,包括罰款、牌照撤銷及刑事責任。無牌活動、非認許提供者銷售等經循公訴程序定罪,可處最高500萬港元罰款及7年監禁;欺詐行為可處最高1000萬港元罰款及10年監禁。可以說,香港對於穩定幣的監管是毫不手軟的。
過渡安排:現有穩定幣發行人需在生效日前(預計2025年內生效)申請牌照或退出市場。這意味著,市場將迎來一輪洗牌。
與此同時,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積極推進穩定幣的監管。5月19日,美國參議院以66:32通過了《2025年美國穩定幣創新指導與建立法案》(GENIUS Act)的程序性投票,試圖為美元掛鉤穩定幣提供聯邦監管。該法案旨在為美元掛鉤支付型穩定幣提供聯邦監管框架,促進創新並維護美元全球地位。美債殖利率的波動,或許也影響了美國對穩定幣的態度。畢竟,在數字貨幣時代,誰掌握了穩定幣,誰就掌握了話語權。
香港與美國在穩定幣監管上的差異,體現了兩者不同的監管哲學與戰略考量。香港採取集中統一監管模式,支持錨定港元、美元等多法幣的穩定幣發行,以“風險為本”原則平衡金融穩定與創新,旨在打造國際化多元穩定幣生態,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兼容性。而美國則推行分級監管,聚焦美元穩定幣主導地位,要求市值超100億美元的發行人納入聯邦監管,以“保護美元霸權 + 防控系統性風險”為核心,限制非美元穩定幣合規性,凸顯地緣戰略考量。
香港在監管上設置了2500萬港元最低股本、100%高流動性儲備資產、72小時強制贖回等嚴格要求,雖提升市場穩定性,但也可能增加中小機構合規成本,短期內或抑制創新,但長期利於建立投資者信任。而美國儲備資產允許短期國債、回購協議等組合,投資靈活性較高,但對非美元穩定幣限制嚴格;分級監管給予小型發行人州級監管選項,但可能導致監管標準不統一,執行複雜度較高。
在消費者保護方面,香港強制持牌機構向零售投資者銷售、規範廣告發布,並通過臨時牌照過渡期引導市場有序合規,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更直接。美國側重儲備資產月度披露和反洗錢要求,但消費者贖回權保障及信息披露頻率相對弱化,且需依賴聯邦與州級監管協同,國際互認機制尚在探索。
總體而言,香港法案以“合規築基 + 開放創新”吸引全球資本與多元穩定幣項目,美國法案則以“美元主導 + 風險防控”維護本土金融霸權,兩者的差異本質上反映了不同經濟體在金融穩定、貨幣戰略及創新包容度上的權衡。
對於香港穩定幣法案,業界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認為,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,也有人擔心高門檻會扼殺創新。正如呂宇晟所說,任何政策的出台,都會引發不同的聲音。重要的是,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。
香港穩定幣法案更有可能推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試點,從而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的“數字橋樑”。在當前國際形勢下,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。當然,這也面臨著諸多挑戰,例如如何與現有的金融體系相協調,如何應對潛在的風險等等。但無論如何,香港穩定幣法案的推出,都為人民幣國際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。
香港的《穩定幣條例草案》無疑是金融科技領域的一枚重磅炸彈,激起了無數漣漪。它不僅僅是一部法律條文,更是一場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博弈。對於香港而言,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,但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。能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充分釋放穩定幣的潛力,將決定香港在未來數字金融格局中的地位。
條例草案中,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對穩定幣發行人的嚴格要求。2500萬港元的最低註冊資本,無疑將許多小型機構拒之門外。這是否意味著,只有財力雄厚的傳統金融機構,或是背靠國泰金等巨頭的企業,才能在這場競逐中佔得先機?或許,這也將加速行業的整合,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。
除了最低註冊資本外,100%高流動性儲備資產、定期審計、強制贖回等要求,也將大幅提高穩定幣發行人的合規成本。對於大型機構而言,或許這並不是什麼難事。但對於那些初創企業、中小企業而言,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負擔。他們是否還有足夠的資源,在這個監管高壓下生存?如果沒有,香港的穩定幣市場是否會因此失去活力?
當然,嚴格的監管也帶來了消費者權益的提升。強制無條件贖回權,讓用戶可以隨時按面值贖回穩定幣,這無疑給了投資者一顆定心丸。但問題是,如果發行人的儲備資產不足,或是遭遇擠兌風險,這種強制贖回權是否真的能夠得到保障?這需要監管機構的強力監督,以及發行人自身的誠信。
條例草案設置了過渡期安排,要求現有穩定幣發行人在生效日前申請牌照或退出市場。這意味著,市場將迎來一場新舊勢力的洗牌。那些無法滿足監管要求的發行人,將被迫退出市場,而新的參與者則將趁勢崛起。這場洗牌,究竟會給香港的穩定幣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?我們拭目以待。
美國的《GENIUS Act》,表面上旨在促進創新和保護消費者,實質上卻是維護美元霸權的一場豪賭。在全球數字貨幣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,美國試圖通過立法鞏固美元在穩定幣領域的主導地位,但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,也面臨著諸多制約。
《GENIUS Act》試圖建立一個聯邦監管框架,對美元掛鉤的支付型穩定幣進行規範。一方面,這有助於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,吸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。但另一方面,過於嚴苛的監管也可能扼殺創新,限制小型企業的發展。正如尤伯祥律師可能會指出的,監管的尺度拿捏至關重要,既要保護投資者,又要給予創新足夠的空間。
與香港不同,《GENIUS Act》允許穩定幣發行人將儲備資產配置於短期國債、回購協議等組合。這提高了儲備資產的靈活性,也為發行人帶來了更高的收益。但同時,也增加了儲備資產的風險。如果發行人過於追求高收益,而忽視了風險管理,一旦市場出現波動,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,甚至衝擊整個金融體系。
《GENIUS Act》對非美元穩定幣的限制,體現了美國的地緣政治考量。美國試圖通過立法,限制非美元穩定幣的發展,鞏固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。然而,這種做法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制,加速全球貨幣體系的多極化進程。或許,在台中車禍事件後,人們對於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刻,也更加謹慎。
香港與美國,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個金融中心,在穩定幣監管上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路徑。這不僅是監管政策的差異,更是兩種金融哲學、兩種戰略目標的碰撞。這場“雙城記”的結果,將深刻影響全球數字貨幣的發展方向。
香港的監管哲學更傾向於開放包容,試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擁抱創新。香港允許發行錨定多種法幣的穩定幣,鼓勵多元化發展,旨在打造一個更具活力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。而美國則更加強調“美元至上”,試圖通過立法鞏固美元在穩定幣領域的主導地位,維護其全球金融霸權。這種“美元至上”的策略,或許會限制其他貨幣的發展空間,但也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。
香港的開放政策,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和創新項目,使其成為全球穩定幣中心。然而,香港市場規模相對較小,可能會受到美國政策的影響。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,其政策對全球穩定幣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如果美國能夠建立一個清晰、穩定的監管框架,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,進一步鞏固美元的地位。孫興慜在球場上的表現固然精彩,但穩定幣市場的競爭,卻是一場更加複雜的博弈。
在穩定幣監管方面,國際協調至關重要。如果各國能夠建立一套統一的監管標準,將有助於降低跨境交易的風險,促進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。然而,由於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,國際協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。在可預見的未來,穩定幣監管領域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。正如尼克 對 溜馬 (Knicks vs Pacers) 的比賽一樣,各方都在為了勝利而努力。
香港和美國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,從加密貨幣社群的理想主義狂想,到傳統金融機構的務實考量,再到監管機構對潛在風險的隱憂,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,構成了這場大辯論。
GFF.eth 的觀點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,認為香港穩定幣法案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,甚至將穩定幣視為“金融核武器”。這種觀點將穩定幣提升到了一個戰略高度,認為它不僅僅是一種金融工具,更是國家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然而,這種觀點是否過於激進?人民幣是否真的敢於“發在以太坊上”?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。或許,正如蔡依林的歌曲一樣,現實與理想之間,總存在著差距。
OSL 集團執行董事兼法規事務主管 Gary Tiu 的觀點則更加務實。他認為,香港穩定幣法案為行業發展設定了統一標準,有助於提升透明度與長期穩定性。這種觀點代表了傳統金融機構的聲音,他們更加重視合規和風險控制,認為監管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。然而,過於強調監管,是否會扼殺創新?這也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。
中國政協委員、香港立法委員吳傑莊則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,認為香港推動加密穩定幣將使其成為國際 Web3 金融中心,依托中國大陸 14 億人口和紅利,不僅推出港幣穩定幣還會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和其它穩定幣。他呼籲創造應用場景,完善穩定市場屬性,認為釋放利息有助於增強穩定幣的市場競爭力。這種觀點充滿了信心和 optimism,但能否實現,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。正如林志傑在球場上奮力拼搏一樣,香港要成為 Web3 金融中心,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
香港與美國在穩定幣監管上的探索,僅僅是數字貨幣時代競逐的開端。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,數字貨幣將在未來金融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誰能在這場競逐中佔得先機,誰就能在未來金融格局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。
穩定幣監管框架的演進,本質上是權力與創新之間的博弈。監管機構試圖通過立法,將創新納入可控範圍,維護金融穩定。而市場參與者則試圖在監管框架下,尋找新的發展空間,推動技術進步。這種博弈將持續存在,並推動監管框架不斷完善。或許,正如史迪奇電影所展現的那樣,即便身處混亂,也能找到平衡。
數字貨幣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。比特幣 (btc) 等加密貨幣的崛起,已經對傳統金融體系產生了衝擊。穩定幣的出現,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。未來,數字貨幣是否會取代法定貨幣?區塊鏈技術是否會顛覆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?這些問題的答案,將在時間的長河中逐漸浮現。無論如何,我們都已經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,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,迎接未來的挑戰。
A股市场今日表现低迷,成交量跌破万亿元,创下9月24日以来新低。上证...
Pi币目前尚未在全球交易所上市,仅在Pi网络内部流通。由于其价...
Bitget交易平台上的SCR代币盘前交易价格基本维持在1....
周末比特币继续横亘在63k一线,前方,目之所及,是江水滔滔的阻力区间...
沪胶期货移仓操作详解:风险管理与策略优化沪胶期货,以天然橡胶为标...